经过考古人员研究发现,此龙形蚌饰,属于红山文化早期,年代早于此前出土的玉龙。 此龙形蚌饰填补了红山文化早期龙形象的空白。 考古人员胡春柏介绍,此蚌饰出土自彩陶坡遗址一座房址的西南角,此蚌饰看上去似龙,由头部、身部、尾部等几部分组成,整体分布范围长厘米左右,短吻,口部张开,头部朝向彩陶坡坡顶的方向。 突起的圆额下面有表现眼部的圆形镂孔,镂孔外围有一周凹槽,推测眼部可能原来有镶嵌。 尾翼朝向彩陶坡坡底的方向,略上扬,与身体连接的一端可见个圆形钻孔,可能用以穿系,借此与身体部位相连接。 尾部刻划有菱格纹来表现鳞片。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认为,此次,彩陶坡遗址出土的龙形蚌饰属于红山文化早期,年代上早于积石冢出土的玉龙,填补了红山文化早期龙形象的空白。 并且,此龙形蚌饰是目前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舒展开的龙的形象,既丰富了红山文化龙的形象,也扩展了学术界对红山文化龙的认知。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近日,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彩陶坡遗址发现一件龙形蚌饰。
红山文化是中国著名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之一,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东北亚地区同期或稍晚阶段的史前文化曾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记者:哈丽娜、恩浩)。
此外,考古人员在这个房址还发现了两件陶器,一件是夹砂灰陶饰划线纹筒形罐,另一件是夹砂灰陶饰之字纹筒形罐,均是典型的红山文化遗物,且年代偏早。